“强基·赋能”心理健康教育院系定制培养项目,首期完成!
日期:2024-05-09  作者:党委学生工作部   来源:  浏览量:5815

 

自2023年开始,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创新推出院系定制培养项目,全年开展四期活动,共15场,培训200余人次,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,提升素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。

 

“强基·赋能”心理健康教育院系定制培养项目:以“按需定制 精准服务”为工作宗旨,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、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能、团体辅导方法、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四大主题项目,各院系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,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院系共同组织开展定制服务活动,呈现出与日常工作相结合、灵活化、多样性等特点。

2024年全年计划开展四期活动,目前第一期已经陆续开展完毕,面向全体素质教师以专题培训形式开展。

 

赵国琴&心理创伤的形成与应对-计算机与软件学院/健康医疗科技学院

赵国琴老师从心理创伤的内涵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形式、心理创伤的形成以及经历创伤事件后该如何应对等四方面着手,通过具体、生动、形象的案例为素质教师们进行讲解,深入浅出,通俗易懂。

赵老师归纳总结出四个结论,为老师们今后可能出现的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和指导。

结论1:创伤事件会对人的情绪、认知、行为和生理产生影响

结论2:不是所有经历创伤事件的人都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

结论3:了解创伤形成的神经机制

结论4:自助与专业治疗能有效地缓解PTSD

通过此次培训,提高了素质教师们对心理创伤问题的重视和应对能力,同时在互学互鉴的交流中为心理育人技能蓄能。

 

图片


郑舒航&破解互联网时代“过度分享”漩涡-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/健康医疗科技学院

郑舒航老师从目前互联网时代的“过度分享”问题切入,讲解了可能导致的心理问题,如焦虑、自卑、社交压力等,并运用案例分析和数据调查,阐述了此类问题的原因和影响。

这些问题往往会使人陷入焦虑和困扰,甚至影响到心理健康,郑老师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。如,明确自己的价值观,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;合理使用社交媒体,不过分依赖;学习如何处理负面评论和恶意攻击等。

此次培训,引导素质教师先从思考自身着手,同时敏锐察觉学生情况,进而换位思考,共同探讨合理分享与心理平衡之间的关系,学习合理分享和保护隐私的方法。

 

图片

图片


赵越&稳定情绪相应最好的自我状态/马汶桐&春之静心,冥想体验-外国语学院

二位老师从理解自我状态、察觉不良情绪、做好压力管理等方面与大家进行了交流。赵越老师带领大家共同了解常见的情绪问题,掌握应对愤怒的终极秘诀,即合理的表达感受和需要。

参训素质教师将把培训所学运用到日常工作中,不仅学会把控自己的个人情绪,同时在学生工作中广泛实践和应用,引领学生合理表达感受和需要,保持心理健康。

图片

马汶桐老师在现场带领各位老师进行冥想体验,包括身体的放松、呼吸的控制、意念的流转等,让大家在深度参与中,体会到“冥想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,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认识和幸福感”。

讲座内容丰富详实、重点突出,参训素质教师掌握了如何识别压力下的不良情绪反应,让生命河流在压力应对中弹性流淌,通过调整认知、转换视角、冥想减压、正念训练,培养积极特质,训练个体清醒觉知每一刻的内心体验,提升自我效能感,保持轻松愉悦的情绪。

 

图片

卢秀颖&驯服情绪这匹“野马”-高等职业技术学院

卢老师先由一组图片、野马效应案例导入愤怒情绪这一主题,对愤怒定义、愤怒情绪构成进行系统化讲解。在培训中,卢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团体辅导——愤怒涂鸦。需要在白纸上用彩笔画出近期体验到的一次愤怒情绪,取名、对强度打分并分享。

卢老师采用情绪ABC理论为我们分析了愤怒体验,愤怒情绪是需要被看到以及被合理表达。在各位老师理解了愤怒情绪后,对如何管理愤怒情绪进行头脑风暴。也为我们教授了放松训练748呼吸法,以及通过增加福乐体验来缓解愤怒情绪。

通过本次培训,参训素质教师学习了常见的情绪问题,掌握了应对愤怒的终极秘诀就是要合理的表达感受和需要,大家受益匪浅。也希望将把本次培训所学运用到日常工作中,把控好自己的个人情绪,合理表达感受和需要,更好地为学生服务。

 

图片

图片


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素质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,是确保校园安定稳定的重要前提,是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,培育良好社会心态,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,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学生工作者,需要掌握的技能多种多样,既要加强政治理论素养,又要增强管理服务水平,既要培养数据敏感度,又要密切关注学生心理,因此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。

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未来将通过持续学习、研讨,进一步加强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,使素质教师真正成为学生“思想的引领者”、“行动的鞭策者”、“健康的守护者”和“心灵的抚慰者”,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。

 

 

收藏本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