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次回头看,都为了更好地往前走。
2024年,在积极进取中不断前行。全体学工人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,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的部署安排,结合学校实际,以推动学生工作高质量数字化发展为主线,积极建设智慧学工系统、数字画像系统、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、网络思政育人体系,实现多项创新与突破,进一步提质增效,为学校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。
立足学风建设
多措并举促成学习成效
4月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月,双校区举办“院长书记面对面”,特色晨读班评选,“榜样说”学风沙龙、“学霸来了”、“职英”团队领航、“高分团”分享会等朋辈活动,同时鼓励各学院积极开展特色学风建设活动,以活动倡学风、以氛围育学风。
4月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月,双校区举办“院长书记面对面”,特色晨读班评选,“榜样说”学风沙龙、“学霸来了”、“职英”团队领航、“高分团”分享会等朋辈活动,同时鼓励各学院积极开展特色学风建设活动,以活动倡学风、以氛围育学风。
晨读晚自习平均出勤率为99%以上,学校和各学院不断丰富学习内容,提升学习质量,安排有公共基础课直播答疑、编程辅导、专业竞赛主题讲座、职业规划辅导、辩论赛等50余次活动。各学院、各班级晨读晚自习学习纪律和学习效果有所提升。
精品化推动网络思政建设
提升思政教育感染力
大东软学生工作微信公众平台发布220余篇原创推送,用户数积累至4万以上,全年阅读人次60万次以上;“育智育爱 师说心语”专栏发布25篇,涵盖考研、竞赛、学业指导、心理调适等内容,总阅读量8万以上。
同时结合各学院思政活动亮点,同步向学校官微、学习强国、半岛联盟等媒体平台投稿刊登30余篇,在学习强国、中国大学生在线、高校之窗、半岛联盟、今日头条等平台发布,持续提升品牌传播力。
同时充分挖掘工作开展中的优秀事例和先进集体、个人素材,线上线下通过优秀寝室、学风标兵班、年度大学生人物、奖学金获得者事迹展播等多渠道传播,线上线下联动,打通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,形成良好工作氛围。
2024年6月开通视频号,并以东软首席推荐官、辽宁省网络文化节、同心育人云课堂、润心润德思政微课、师生思政活动等优秀作品展播为主要内容,单条视频最高点击量7000次以上,总计播放量8万次以上。通过微思政视频形式,使平台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、心理健康教育、校园文明倡议、新生入学教育的载体。
创新管理模式,开展多类活动,
推动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建设
2024年,我校设立“致行致远 名师讲堂”线下思政品牌项目,引入校外专家学者、典型模范、党政干部、优秀校友等育人力量,组建校内外导师团,全年组织14场高品质思政活动,线上获得8万多点击率的关注度,线下4000余名师生参加,满意度97%以上,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、发展服务实效。
同时加强以学生公寓为阵地的第三课堂建设,尤其是持续开展新生入学教育“三部曲”精品系列教育活动。2024年开展活动近百场,包括分为“我的大学”“我的集体”“我的规划”三个主题教育阶段,结合全员军训、开学典礼、网络思政课程、家校共育课堂等,让新生入学教育渗透至学生日常,持续引领航向,为大学成才之旅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党委学生工作部、教务部联合成立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学业指导发展中心,学业发展导师与朋辈学业导师全年开展AI工具使用、认识机器人、考研类课程辅导、考研数学指南等多个类别和内容的辅导25场。
各学院完成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一院一品申报,并形成学院特色(如打造学习型社区、搭建美育“第二课堂”、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等),全年开展线上线下活动20余项,参与学生数量近万名。
2023-2024学年生活园区评优表彰工作完成,计算机与软件学院7A501等228个寝室获评“优秀寝室”,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 5A308等48个寝室获评“特色寝室”,健康医疗科技学院智能医学22002班单宇新等200名同学获评“优秀个人”。
依托四维融合机制
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
2024年预防监测干预全闭环,全年无重大心理危机事故。依托既有“学校-学院-班级-寝室”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,动态更新重点学生心理档案,精准实施“一对一”心理指导和帮扶。
深入推进“强基·赋能”院系定制培养项目,院系定制已开展13场,培训200余人次,全面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胜任力。持续通过智慧学工系统开展心理委员班级信息月汇报工作,为院系心理工作开展提供建议。
开展“5·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”系列活动,心理剧大赛品牌活动,广覆盖重品质,参与学生1万余人次;同时月月特色小活动,定向性精品化,不断提升心理育人实效。
开展多样化授课模式,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适教育,并完成课程思政建设,将心理课程融入思政内容,召开课程思政交流研讨会;组织授课组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,专业化开展学科建设工作,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。
理论与实践相结合
加强国防教育育人功能
充分运用大型活动仪式感
提升学生凝聚力和向心力
2024年共完成各类正式工作通知220余项,既保持缜密的思维,同时兼顾灵活的变化。在各项工作岗位的组织和管理上,分工明确、责任到人、严格要求,基本达到了流程顺畅、纪律严明、秩序有度的目的。
毕业典礼及离校工作
6月20日上午9时,党委学生工作部全程策划并组织大连东软信息学院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,在博川校区报告厅举行。全体校领导、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出席毕业典礼,各部门、学院的领导、教师代表和2024届毕业生代表以及家长代表参加毕业典礼,共同见证了这一人生中的重要时刻。
迎新工作
2024级新生9月7日、8日连续两天分别在博川校区、软件园校区报到,党委学生工作部整体协调和组织,迎新工作安全、平稳、有序完成,
与此同时,今年学校双校区均开展“我在大东软”迎新打卡活动,展示良好的品牌形象和高效的管理水平,为增加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奠定了基础。
2024级新生9月7日、8日连续两天分别在博川校区、软件园校区报到,党委学生工作部整体协调和组织,迎新工作安全、平稳、有序完成,
与此同时,今年学校双校区均开展“我在大东软”迎新打卡活动,展示良好的品牌形象和高效的管理水平,为增加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奠定了基础。
开学典礼工作
9月27日,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暨2023-2024学年表彰大会在博川校区举行。校长郭权向新同学们讲述了建校24年来的办学历程,分享了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、产教研深度融合、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取得的丰硕办学成果。学校领导班子,各学院、部门领导、老师以及校友代表齐聚于此,共同欢迎2024级新生力量的加入!
数字化赋能学生教育管理
智慧化服务提升育人实效
智慧学工系统重点提升使用频次和维度,优化学风建设、活动流程,全年用户使用活跃度月均达1万人次以上。
在网信中心支持下,配合质保部推进学生数字画像,目前完成学生主体数据中心建设、发布“学生数字画像系统”1.0版,并可提供学生动态快照内容,包括专业TOPCARES能力(2023级开始)、学业进展、素质能力、行为数据、维度画像、成长数据、特征标签等,持续提升教育决策科学化、管理精准化、服务个性化水平,支撑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。
组织全校在校生开展学生个体五维测评,使得学生对自身素质与职业发展有更清晰的了解与规划,助力学校和教师更科学地进行教育、管理与服务。
保障勤工资助精准化
助贫困生安心求学
2024年,我校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,积极有序地组织开展了奖、贷、助、补、减等各项工作。
2024年度我校共评选出国家奖学金24人、省政府奖学金38人、国家励志奖学金657人、国家助学金1.2万余人次。同时为2600余名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审核工作。
持续提升素质教师队伍专业水平
四大维度保障学习实效
2024年,学校以培训为基础,以竞赛促学习,以工作室为契机,以考核为手段,全面提升素质教师专业水平、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。
素质教师培训体系建设
制定全面、科学、实用的培训体系和内容,完善、实施学生工作队伍全体系全业务培训方案。面向新入职素质教师、骨干素质教师、全体素质教师分层次开展业务技能、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训,组织参加各层级相关培训47次,总数达3500余人次。
素质教师名师工作室建设
组织开展校级素质教师名师工作室评选建设工作,2024年深入培育6个校级素质教师名师工作室,组织校级素质教师名师工作室成果验收及答辩评审会。
我校“匠心沁艺”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室入选“2024年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(培育)”名单。
以赛促学,促进我校辅导员高质量发展
组织素质教师参加国家、省市、学校各类比赛,其中2024年素质教师行政获奖和科研获奖120余人次,指导学生获奖共5700余项。
组织校素质教师党建思政技能大赛,以赛代练,提升工作技能,增强了学工体系及学工队伍的软实力,在省赛、国赛获奖的质量和数量上实现双突破,联合多部门、多举措培育出多项校内外参赛优秀作品、优秀团队。
完善素质教师考核制度
建立素质教师综合评价体系,坚持学生、学院、职能部门“三维考核主体”相结合,优化学生工作绩效考核方案,开展学工队伍评优,对各院系、素质教师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与激励,强化学生工作的目标管理。开启2025新一年
2025年,我校将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,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深化学生工作综合改革,着力于安全稳定、学风建设、队伍建设三方面。以预防为纲细节落实,构建立体化防范机制,筑牢心理健康预警防控体系,坚实保障和谐发展基石;形成学风建设合力,运行好“一站式”学业指导发展中心,做好专项学习服务,提升学风建设实效;变革机制,落实责任,育人体系全面下沉,建立素质教师综合评价体系,打造适应学校发展的高质量学工队伍,同时深入推进数字化赋能学生教育管理,为构建有特色、多维度、高质量、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持续发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