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知决定天花板
职业发展的多维思考
以自身职业经历开篇,胡表峰回顾了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进入国企,到跨国企业高管,再到作为电子元器件供应链服务企业创始人的发展路径,他强调"勤奋是一切的基础,但是认知决定职业天花板"。
认知是脑外的世界信息,通过语境到脑内的一个折射,信息输入的时候,经过个人的价值观、信念、规则,会有很多变化,然后形成新认知。
明确的目的展示了求职者清晰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方向。如果你还有盲点,不妨花几天时间,用200字描述,你心目中的未来职业画面。这更有利于你精力集中。
在就业中,一方面加强自我认知,即分析自身兴趣、优势、价值观,明确职业方向,避免盲目海投;另一方面明确岗位匹配:根据专业、技能选择适合的岗位(如技术岗、职能岗、销售岗等),避免“高不成低不就”。
从美国大比目鱼的保护历史谈到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定,从基金亏损盈利基金组合的取舍谈到不同的长线发展和风险度,都是同一件事中不同人不同认知层面的不同了解。提升自我认知的主要方法就是接触更多不同圈层的人,胡先生鼓励大家多有效社交,来自我认知的扩充和完善,在思考中进一步提升。
以需求为指引方向
破解就业难与招人难悖论
胡表峰以近五年毕业生逐年递增为切入点,直观地反映了当前求职压力。但通过分析需求市场,他指出结构性矛盾:"2024年高校毕业生达1072万,但许多企业仍面临人才短缺。而供需之间是如何寻求平衡点,尤其是毕业生作为供方,如何对接需方,了解需求,满足需求。"
通过自身组建团队时积累的面试经验和与智联招聘等高管的研讨,胡先生分析:"企业需要的是能快速理解业务、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学历并非唯一关注点,更重要的是,同学们应通过大学具备出学习能力,通过实习积累实战经验。”
胡表峰表示职业选择需平衡行业趋势、个人兴趣与发展空间,IT行业仍存在巨大机遇,但需要持续学习适应技术变革。他现场展示了IT行业人才能力模型显示,技术
能力约占40%,沟通协作、商业思维等软技能则同样关键。
面试五维法则
从形象到价值观的多面契合
一、形象管理
良好的形象管理能够在第一时间传达出候选人的职业态度,同时也意味着你对工作的重视和用心程度。
二、文化契合
企业文化,即企业的发展目标、团队氛围等,是否与求职者契合则反映了价值观是否一致,是建立长期合作的基础。
三、目的明确
明确的目的展示了求职者清晰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方向。如果你还有盲点,不妨花几天时间,用200字描述,你心目中的未来职业画面。这更有利于你精力集中。
四、能力证明
建议通过具体案例,比如竞赛筹备、比如项目参与,展现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战经验。
五、价值共创
对于企业未来发展要体现个人能量的注入,表达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合作意识。
行业趋势与个人能力构建
针对未来发展,胡表峰重点推荐四大领域。人工智能,已渗透各行业的颠覆性技术;新能源,在"双碳"目标下的黄金赛道;高端制造,中国产业升级的核心战场;生命科学,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持续需求 。就业前可以做好行业调研,了解目标行业的发展趋势、岗位需求(如朝阳产业vs 传统行业)、薪资水平等。
他特别强调"成长型思维"的重要性,以自己50岁攀登5005米雪山的经历比喻职业发展:"认知是地图,目标是方向,准备是装备,缺一不可。大二就该开始职业探索,通过实习'触摸真实商业世界'。"
△ 图为胡表峰与团队攀登雪山,由本人提供
互动环节:职场难题现场支招
在问答环节,胡表峰就学生关心的"学历vs经验""国企vs私企"等问题给出务实建议:"没有绝对答案,关键是通过3-5家企业实地调研,形成自己的判断框架。"
对于电子元器件行业感兴趣的学子,他当场开放实习机会:"我们更看重学习能力和职业态度,专业背景可以后续培养。"
此次讲座,行业大咖深度分析当前大环境下国家发展趋势、明确发展方向,同时唤醒学生规划意识、讲授求职面试技巧、剖析就业市场对核心能力的要求,为无效靴子寻求更好发展提供坚实助力。
2024年,我校设立“致行致远 名师讲堂”线下思政品牌项目,充分发挥校院协同优势,已组织校内外重量级导师担任主讲嘉宾开展20余场多类型高品质讲座,6000余名师生参加,满意度98%以上。
2025年,持续引进校外专家学者、典型模范、党政干部、优秀校友等育人力量,组建校外导师团;校内以全体优秀教师为群体,组建校内导师团;面向全校师生常态化开展各类专题讲座和报告会,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、发展服务实效。
后期陆续开展,期待大家博采众长,有所收获,成为善思 善学 善用的学习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