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今日小锦囊:志愿盲盒上线!拆开看看青春的彩蛋
日期:2025-03-26  作者:党委学生工作部   来源:  浏览量:8560


2024年,学校“育智育爱 师说心语”线上思政品牌项目启动,发布25篇优质作品,阅读量8万+。2025年,持续优化发力,将原创发布学生切实需求的行业前景、学业指导、就业规划、心理调试等各方面的优质内容,欢迎老师们贡献自己的智慧,为学生提供成长小锦囊,干货引路,请同学们持续关注。

 

1.png


图片

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 崔柳

 


志愿服务的本质是"用生命影响生命"。

当学生真正走进社区、乡村、特殊群体,那些书本外的鲜活故事会成为他们理解中国社会的生动教材。这种扎根大地的实践,更能塑造青年一代的价值观——而这正是我们作为组织者的最大意义。

 

亲爱的同学们,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“选择”的故事。

今年的3月8日,我作为志愿者代表,应邀参加了大连市妇联举行的“春咏·决胜”大连市各界妇女纪念“三八”国际妇女节115周年的活动,看着台上那些带领乡亲创业的女企业家、解析生命能源0.01毫米精度的女院士们……

3.jpg

4.png

       她们的故事让我思考:是什么让平凡的人迸发出不平凡的力量?

答案或许很简单——她们选择了用行动去回应社会的需要,而这份选择,最终也成就了她们自己。

作为一名工作已近20年的素质教师,我和团委学生会的志愿者们一起参与过社区防疫、乡村支教、海洋环保宣传、帮扶特殊儿童……见证了太多同学在志愿服务中的蜕变。

今天,我想以四个关键词,和大家聊聊青春与奉献的“双向奔赴”,青年与社会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
 

第一个关键词:扎根。

志愿服务不是“空中楼阁”,而是脚踩泥土的真实成长。

在养老院帮助一名老爷爷使用智能手机时,一位老人曾对我说:“你们每次来,我都觉得像过节。”这句话让我意识到,真正的服务不是“完成任务”,而是用耐心倾听需求,用专业解决问题。

所以同学们,请带着思考去服务:外语专业的同学,能否为社区的留守儿童定期进行英语启蒙教育?在数智时代下,能否让养老院的老人们也见识一下AI的神奇力量?当专业知识遇见社会痛点,志愿服务就会从“给予”升华为“共创”。

 

5.png

 

第二个关键词:破界。

在妇联活动现场,一位女工程师的话让我震撼:“打破性别偏见最好的方式,是让更多女孩相信‘我能’。”

这让我想到我们的志愿服务。真正的平等,需要所有人共同打破界限。鼓励男同学到特殊服务中心关爱残疾儿童、帮助孤寡老人,支持女生参与工程维修讲解;邀请男同学加入反家暴宣传队,带领女同学组建无人机救援志愿组……当我们主动跨越性别的、专业的、舒适区的边界,才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。

 

6.jpg


第三个关键词:生长。

有人说志愿服务是“用爱发电”,但我想说——爱本身就是最强大的能量源。

我们帮扶了三年的听障儿童小林,今年植树节已经可以和我们一起种树并写下心愿卡了;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服务团,今年在光祥将军的带领下已经完成了7项志愿服务……

这些故事告诉我们:志愿服务的价值不在时长统计表里,而在生命的相互照亮中。

所以,请建立你的“成长档案”:记录服务对象的一句话带给你的触动;分析某次活动受阻而暴露的能力短板;观察社会问题如何倒逼你创新解决方案。每一次服务的印记,都会成为未来某天破土而出的力量。

 

7.jpg


第四个关键词:远征。

在祖国需要处书写青春答案。如果说日常志愿服务是“微光成炬”,那么西部计划就是一场“青春远征”。

我的两名毕业生主动选择去新疆支教。她们用行动证明:西部的土地不仅能播种希望,更能让专业知识生根发芽。

如果你正在考虑西部计划,我想分享几点建议:

 

8.jpg


以“学习者”姿态融入。

西北的风沙、西南的方言、边疆的习俗,都是教科书外的必修课。与其急于“改造”,不如先理解当地真正的需求。

要用“长跑思维”沉淀价值。

一年时间或许只能点燃星火,但如果能建立可持续帮扶机制(如为乡村学校搭建线上教育资源库),就能留下带不走的财富;

在“双重身份”中学会成长。

你既是老师/技术员/基层工作者,也是中国发展的见证者。建议每天用影像或文字记录变迁,这些素材会成为读懂中国的“解码器”。


9.png


主动迈出第一步。就能开启一条其光大道。同学们,在大学里开启志愿服务并不难,关键在于主动迈出第一步,并找到与自己契合的方式,让我们从0到1共同开启你的志愿服务之路。

 

No.1找到你的“公益启动键”

 

先进行自我兴趣扫描——

喜欢和孩子们相处?→ 关注支教、留守儿童陪伴;

擅长技术或艺术?→ 参与社区科普、文化墙绘制;

关心环保或动物?→ 加入垃圾分类督导、流浪动物救助。

 

再进行时间盘点——

如果自己的碎片时间仅能每周1-2小时,那就参与校园献血宣传、图书馆整理、食堂义工等灵活服务。


再对自己的能力进行一下匹配度筛查——

如果自己的碎片时间仅能每周1-2小时,那就参与校园献血宣传、图书馆整理、食堂义工等灵活服务。

 

11.png


No.2 三大资源入口 让机会主动“找上门”

 

盯紧校内平台,查看学校、各院系“志愿招募”栏目;加入学校青协、各学院学生社团等组织,即使不擅长策划,也能从基础执行岗做起。主动联系素质教师,因为很多社区服务需求会直接对接院系。

还要善用城市资源,在“志愿汇”、“青春大连”等平台注册,定位大连,筛选项目;关注大连本地公益组织如大连慈善总会、环保协会等的招募信息。

此外,还可以在寒暑假期间,提前申请政府、企业公益项目,如“返家乡”社会实践等。

 

12.png


No.3 避坑指南 让服务体验可持续

 

警惕“打卡式参与”,选择1-2个领域持续跟进,例如和残障儿童建立长期书信陪伴计划、节假日定期慰问养老院的老人们……建立“服务成长账本”,记录每次服务的具体贡献如“教会8位老人使用视频通话”等。

复盘遇到的挑战如“方言沟通不畅→正在自学当地方言”;以录音、文字记录等方式收集服务对象反馈等。这些都将成为你珍贵的人生素材。

切记拒绝“自我感动式付出”,一定要先调研需求,比如社区需要的是教会孩子们日常英语口语对话,就别强行组织普法宣传。还要尊重服务对象,比如给特殊儿童读绘本时,就要避免过度提问。

 

10.png


No.4 进阶秘籍,把志愿服务变成“成长加速器”

 

同学们如果擅长制图绘画,那么就可以用此技能为公益组织设计海报,进而积累自己的作品集;作为语言院系的志愿者们可以用外语特长参与国际会议志愿服务,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;还可以构建“公益社交圈”,主动结识服务中遇到的公益人和受助者,他们可能是你未来就业、创业的伙伴。

志愿服务也可以成为你连接未来的规划,可以将自己的实践经历整理成项目书,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平台,把好的创意变成可落地的方案,也可以通过公益项目,积累基层经验,进而验证商业模式,例如二手书捐赠平台等。

总之,志愿服务的真谛,不在于你帮助了多少人,而在于你在服务中遇见了怎样的自己。

从今天起,打开手机报名一个校园义工项目,或者为食堂、寝室的保洁阿姨策划一次反诈骗培训——当你行动起来,那些关于青春、成长与爱的故事,自然会找到属于它的篇章。

 

13.png


这个时代从来不缺宏大的叙事,缺的是躬身入局的身影。中国青年的担当,从来不是响亮的口号,而是专业、温度与坚持的交响曲。

最后,我想用妇联活动中大连球迷协会副会长、聋人球迷协会会长滕延芫的话与大家共勉:

“当我们为他人举起火把时,自己的路也会被照亮。我就喜欢大连赢!”

同学们,愿我们都能在志愿服务的土地上,种下一颗颗种子,等时间让它们长成森林。

 

收藏本页